1科幻色彩电影系列式微
2015年,著名的机器人电影《终结者》系列推出了第五部作品,于秋季登陆内地荧幕,唤起了很多人的怀旧情怀。电影中,老迈但矍铄的施瓦辛格大叔不时扮一扮俏皮,卖萌效果很成功,在其经典台词:“I'll be back”的衬托下,新加入的“龙女”——饰演莎拉康纳的艾米莉亚·克拉克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过,本作在北美市场票房折戟沉沙,在内地也不尽理想。《终结者》这一曾经卖座的科幻电影受挫的背后,无疑折射了一些无奈的现实——科幻色彩的电影续集越来越难拍了。
科幻色彩电影系列式微
碟中谍5 表现也不如预期
无独有偶,阿汤哥靠着高科技装备耍帅扮酷的《碟中谍5》,票房也并未达到此前人们热烈期待的成绩,热度不比当年。相比于本土故事片《港囧》的强势统治力,九月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显得缺乏霸气,曾经让人们由衷崇拜的美国大片好像丢掉了给力的科幻感。
那么,今天笔者就想简单聊聊为什么科幻片续集这么难拍。
2从开风气之先到模式乱想
从开风气之先到胡思乱想
论及时下的电影,谈到最多的就是“IP”。电影续集本就难拍,科幻电影尤为难拍的问题应当也在这个“IP”之上。
这是因为,如同科幻小说一样,这个类型的文艺作品,本身就是重概念、重设定多于情节和人物的刻画的。比之于让女性观众更加青睐的故事性题材,男性受众更多的科幻类电影,其情节人物只是为实现特定概念和特定设定而服务的。
然而现实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真正有洞察力、跨越时代的科幻点子并不是那么多的。比如小时候感动我们非常帅的《机械战警》,其概念在现在已经烂大街,放到很多网络小说中甚至沦为杂兵级炮灰,活不过几小节,所以2014年的翻拍版《机械战警》失败正在情理之中。假使《机械战警》这种科幻元素相对简单的电影在新时代推出续集,没有大的革新是讨不到好处的。
经典机械战警赶上了好时候
不变是等死,那么续集应该怎样变呢?我们可以通常可以看到的续集通常都会向两个方向努力:其一就是深化情节的思想性,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思辨色彩来抓住观众;其二则是在表面做文章,将原有的元素强化、重组,分化成正反方向增强冲突。
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异形》系列,在第二部续集中,卡梅隆将第一部中的商船升级为人类太空军舰;主角人群由手无寸铁的普通运输舰船员替换成了全副武装的人类士兵;故事场景由枯燥单调的船舱内镜丰富细化成了巨大的被异形占据的人类殖民星球基地;作为系列核心的异形以及绝对主角雷普利都得到了精神和肉体的强化,故事的节奏迅速加快,一改前作沉闷的氛围,变得火爆明快而富有曲折。《异形》的最后两部则着重深化挖掘了异形与人类的关系,甚至带有很多zong jiao 伦理色彩。
然而回到我们最开始话题上,失去了卡梅隆的《终结者》系列没有机会把这套变革大法用好。《终结者》正是标准意义上的“科幻IP”电影,按照卡梅隆自己的描述,这部作品的直接灵感来源就是导演本人一幅金属骨骼机器人从烈焰中走出的动态Gif梦境场景。在《终结者》第二部中,卡梅隆将本来的反派机器人T800转变为保护人类的立场,对孤儿寡母的主角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影响,从内在深入挖掘了机器AI与人的情感认知关系这样的哲学问题。同时新的、更强大的T1000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反派BOSS的实力,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特质锻造了独特的压迫感,让《终结者2》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
到了三、四、五部,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看不到很出彩的深入拓展。《终结者3》除了带来的一个新版的长大了的颓废版的男主设定,其他方面并无寸进之功;《终结者4》不惜一改系列的表层象征,试图深化人与AI关系这一隐含主题,然而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遭遇了可耻的失败。在最新作品《终结者5》中,我们再也看不到本质上新锐的创意,欣赏到的更多的是新时代的表面符号和致敬桥段的杂糅。即使在崇拜科幻大场面、视觉特效的内地市场,《终结者5》表现也仅仅能用一般来形容。这不仅仅让我们对老州长的续集感到担忧,同时也对主流科幻商业大片系列电影的未来产生了一丝担忧。
3脚踏实地 用心谱写世界
脚踏实地 用心谱写世界
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人类工程领域的实践包含大量前人的聪明才智,一类科技产品从概念问世到发展成熟,穷累数十年之功才能有获得有限的量变进步。从很大程度上很讲,一项科技发明从概念雏形初现到真正普及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大萧条前问世的电视真正大规模普及要到二战后
从电视到电话,从互联网滥觞到云概念普及,我们耳熟能详每天接触的现代科技事物,多数都难以如同人们盼望的那样飞速变革。相比之下,擅长概念构思的艺术工作者缺乏工程实践思维,很难体会这种坚实的现实发展逻辑。所以我们经常可以感到,系列电影中的科幻世界往往会冒出很多非常不协调的科技“冒进“产物。同时受到刺激的观众不能忍受简单的视觉重复,导致导演们也只能用更直观强烈的刺激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此外,由于艺术工作者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太过飘忽,经常会在一些低水平的想象层面上做无用功。
IP概念或者需要借助主演的人格魅力 但科幻概念才是核心 用心才能创造价值
因此,真正能够挽救科幻电影续集的方法,不能从电影制作的技术层面来考虑。科幻电影既然秉承科幻的本质,就决定了很多科幻IP注定是不适合发展成为系列连贯的故事的,避免烂片续集很大程度上要靠制作方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同时,对那些有很大余地去完善自身框架与幻想世界的电影来说,主创如果想要收获相对靠谱的反馈效果,也需要更多的下功夫、用心地去为观众谱写熟悉又新奇、带有诚意而有高价值的新世界。
推荐经销商